咕咕咕
即使在今天,登上梅里雪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07年事件新闻截图
目录:
第一部分:故事;
第二部分:解释。
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在横断山脉的腹地,是云南最高峰。神山下的明永冰川是一座大陆性低纬度冰川,它从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穿越山腰的茫茫森林一直延伸到2000米的江边。对于登山界来说,海拔7000米以下的山峰不是被列入登山名单的,但只有卡瓦格博是例外。
在一百多年的现代登山史上,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几十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都被印上登山者足迹之后,唯有这座6740米的山峰仍然保持着她的圣洁,在一次次失败的尝试之后,拒绝人类的染指。
攀登卡瓦勃格峰的路线有三条,也就是山上的三条冰川,它们以山下冰川附近的三个藏族小村子命名,分别是:明永冰川、雨崩冰川和斯农冰川。
雨崩
1987年以前,对于卡瓦勃格,人们除了它的高度以外,几乎一无所知。因此当1987年8月,那些来自日本上越山岳会的挑战者们,毫无准备冒冒失失地闯进了梅里时,等待他们的是满山的浓雾、大雪和没完没了的冰崩、雪崩。
他们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攀登到5100米高度,在频繁的冰崩、雪崩以及难以攀援的陡峭冰壁面前,连卡瓦勃格的影子也没看见,便宣告登山失败,撤营收兵了。那次,他们选择的是明永冰川路线(距离梅里雪山主峰卡瓦勃格最近的路线)。
1988年,美国克伦奇登山队沿着明永路线,糊里糊涂地再次闯进梅里,同样,再次失败。他们仅到达4200米高度。
1988年9月,中国登山队与日本上越山岳会联合探察登山路线,选择了斯农冰川线。由中日双方组成的侦察队沿着山脊向上走,在一个夏季牧场建立了一号营地,没想到当晚莫名其妙的腹泄几乎使四个人第二天散了架。建立了二号营地以后,他们轻装前进。
当他们上到4500米高度时,已经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登顶路线前面的冰川发蓝,存不住雪,说明坡度很大,但对于这些有着8000米以上攀登经验的职业登山家来说,这不是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于是,他们确定了由卡瓦勃格右侧登顶的路线。
1991年登山遇难者纪念
第一部分:故事
大本营建立在3500米高度,三面被雪山环绕,一面是浓密的森林,景色优美。但周围隆隆的雪崩声,令人不安。按照计划,一、二号营地的建立还算顺利。但在建立三号营地时,中日队员之间发生了冲突。那天,宋志义、孙维琦、广獭显、近藤裕史、船原尚武从二号营地出发,到达主峰卡瓦勃格的左侧,大家都认为这里是建立三号营地的最佳地点。但在营地建立的具体位置上,产生了分歧。
中方认为,为了避免雪崩,营地应该建立在远离山脊的地方。而日方认为,为了登顶方便,营地应该尽可能地靠近山脊。双方各持一端谁也说服不了谁。无奈,队长井上治郎只好派米谷佳晃上去看一下,做最终裁判。遗憾的是,米谷上来时,山上大雾迷漫,什么也看不见。最后,井上队长的东方式思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庸!即不靠近山脊,也不远离山脊,在双方争论的中间地点,建立三号营地。
后来,人们知道,那场致全队于死地的大雪崩,正好发生在这个营址上。三号营地一建立,立即代替了大本营,成为井上队长的指挥部,所有的重要设备,包括井上的卫星云图接收机,都被运到这里。
1月3日晚上10时30分和大本营的最后一次通话中,队员还在抱怨:这雪要下到什么时候才算完。第二天,大本营与三号营地通话,但无论怎么呼叫,三号营地总是没有应答。
三号营地消失了,17条生命消失了,消失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痕迹。当雪过天晴,卡瓦勃格又露出那富有神韵的雄姿时,依然是那么冰晶玉洁,依然是那么美丽动人。1月9日晚,救援小组赶到大本营。
日方队长岩平五郎特意将从日本带来的护身符郑重其事地发给每一名队员。仪式结束时,几个藏族队员,五体投地,冲着卡瓦勃格峰磕头。但神对人的虔诚似乎并不买帐,回答人们的是隆隆不绝的雪崩和威力无比的冰崩。当天,在大本营附近,发生的大小冰崩、雪崩竟达48次之多。其中,一次巨大雪崩的轰鸣声竟长达六分钟。大本营附近有一片宽300米、长400米的冷杉林,树的直径都在50厘米以上。雪崩过后,杉树齐唰唰地倒伏在地,一棵不剩。但是,该树林并不在雪崩的路线上,仅因为雪崩卷起的气浪,就将树林摧毁。
1998年7月18日下午3点,明永村村民尚木达瓦等三人,在从4000多米的夏季牧场喂牛回家的路上,突然发现冰川上有一大片五颜六色的东西,于是,三个人下到冰川,想看个究竟。当他们拣到一个高度表和一架望远镜时,他们明白他们发现了什么。因为,当年的那场山难,在这一地区,是尽人皆知的。他们马上放弃了原来准备顺路采药的打算,赶回村里,向村长扎西汇报了情况。村长意识到情况的重要,马上派人连夜将这一情况通知了德钦县政府。
当时,中方日方的所有队员全都在山上,包括突击的、登顶的和指挥的,整个一个登山指挥系统全部在山上,大本营基本上是属于后勤人员,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被动等待。连日的大雪到了4号这天突然就停了,天空放晴,一丝云彩都没有。接下来的4天里,整个梅里雪山晴空万里。张俊无奈而伤感地说:“如果真有神灵的话,那神灵给了我们4天的时间,但我们没有抓住。等到飞机来了,救援队来了,天一下子就变阴了,连日暴风雪。这又成了一个最符合藏民反对我们登山的理由。”
最可行的救援是派直升机,但指挥部开了4天的会,最终告诉他们的结果是成都军区的直升机来不了,因为没有德钦县的地质、气象资料和加油点。天上的等不来,只能争取地面救援。经过7天漫长的等待,中国登山队派出的救援小组终于赶到大本营,实力最强的西藏登山队在仁青平措的带领下,日夜兼程从拉萨赶来。滇藏公路两千多公里路程,平日至少需要6天时间,他们两天就赶到了。遗憾的是,救援队到达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搜索队。几天过去,山上的队员已经不可能存活了。两支队伍加在一起,十名顶级高手聚集一堂,但在铺天盖地的暴雪面前,冲击显得微不足道,他们选择了几条不同的上山路线,都失败了,只有西藏登山队到达一号营地,但无法接近二号营地。二号营地是关键位置,到达二号营地,就能知道三号营地到底发生了什么。
1月9日,来了一架侦察机乘云层散开的瞬间,在高空飞了几个来回,拍了照片,三号营地所在位置有30万吨以上的云团样物体堆积,判断是雪崩。京都大学的救援队也到了,可是西藏队上不去,日本队就更上不去了。1月21日指挥部正式宣布17名队员失踪,搜救行动失败。22号救援队宣布撤离。
暗绿色的冰缝里,米谷佳晃鲜红的羽绒服分外醒目,他被挂在一根冰柱上,双手搭在冰柱的两旁,头低垂着,似乎用这个形体语言告诉所有的人:我不想掉下去!离他不远,是那架老父新为他精心制作的小雪橇。望着蒙蒙细雨中的一切,一向坚决反对别人攀登他们心中神山的当地藏人也感到悲凉。陪同搜索队上山的雨崩村少年尼玛登珠在雨中向卡瓦勃格雪峰祈祷:别下雨了,别下了,神啊,爱他们吧!梅里雪山是所有信奉藏传佛教民众的朝觐圣地,自古以来,她在藏民心中是至尊、至圣、至神的象征,她的宗教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被世代藏民奉为八大神山之一攀登梅里雪山诸峰是对神灵的亵渎和蔑视,是不符合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行为,是对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一种伤害。
1996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再次失败。*
自此当地政府立法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以任何理由登顶梅里雪山。
*1996年10月~12月,中日梅里雪山联合登山队(第三次攀登),12月2日,日本方面预报4~6日梅里雪山有大降雪,中央气象台和云南气象台也证实了此预报,为避免再度发生1991年的惨剧,队伍被迫下撤,12月8日撤营。攀登路线:雨崩方向,攀登高度:5300米。
第二部分
梅里雪山地属横断山脉,中生代第三纪以后,伴随着喜玛拉雅山脉的隆起,欧亚板块发生位移,与印度板块剧烈碰撞,在两大板块的挤压下,产生了一条南北走向的皱褶,这就是横断山脉。
横断山脉地质结构极其复杂,山体切割严重,刀劈斧砍般的悬崖绝壁,随处可见。山的正面,伊落瓦底江平原,在那加山脉、阿拉干山脉与萨尔温高原的挟持下,象一条巨大的通风管道,将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喜玛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交汇的顶端——梅里。
并在这一地区,产生了强烈的上升气流,与南下的大陆冷空气相遇,变化成浓雾和大雪,并由此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
冰川是靠丰富的降水而生存的,雨季时,冰川向山下延伸,冰舌直探2600米的森林,旱季时,冰川消融强烈,又缩回4000米以上的山腰。由于降水量大温度高,就使得梅里冰川的运动速度远远超过一般海洋性冰川。剧烈的冰川运动,更加剧了对山体的切割。
造就了令所有登山家闻之色变的悬冰川、暗冰缝、冰崩和雪崩。有时,那声如裂帛的冰崩和隆隆震响的雪崩竟终日不断。而且,这样大幅度的进退,使得整条冰川破碎不堪,极不稳固,冰裂缝纵横交错,深不见底。另外,雪山的坡度很大,平均每百米上升36米,大于30%。
再加上登山途中部分藏民多次聚众嗡嗡嗡,让本就摇摇欲坠的雪变得更加危险。
emm,下一期再讲讲共振有多可怕吧。
梅里雪山的“玄幻”故事更多来源于部分媒体的炒作和有心人的利用,有些人驳斥唯物主义者,甚至扯到了神学,就像这里说的一样(←点)。emm,不是无言以对。
参考资料
- 和兆荣, 王崇云, 朱维明,等. 梅里雪山地区植被概况[J]. 生态学杂志, 2004, 20(z1):42-51.
- 潘发生, 彭建生. 梅里雪山, 从亚热带到极地[J]. 森林与人类, 2014(10):66-71.
- 云行户外俱乐部文。
- 百度百科.梅里雪山 (云南德钦县与西藏察隅县之间的雪山群).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2%85%E9%87%8C%E9%9B%AA%E5%B1%B1/251340
抱歉微信推文因为失误造成夜间模式辣眼睛...